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商业资讯  > 正文
焦点速读:储户存款留意了,被银行员工问到“这个问题”,要想清楚了再回答
    时间:2022-12-25 04:12:42

江湖险恶,可谓是触目惊心,步步有坑。随着科技的进步,互联网的普及,各种线上诈骗林林总总,人们这些年已经领教很多,也因此具备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防范应对手段。

于是今天的问题来了,假设我们到银行办理业务,是不是就会放松警惕?因为这里毕竟是国家金融机构,是值得放心的。

其实不然,在现今社会,无论我们身居何时何地,一定要学会自保。这种自保不仅仅是人身安全,更应该注意防护我们的各种身份信息不能外泄。尤其是这些貌似庄重的金融机构,其实更是险境环生,防不胜防。


(资料图片)

一、来自银行的陷阱

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来自银行的坑可谓是比比皆是,最叫人诟病的就是所谓的理财套餐。尤其是,套餐这个词汇被银行应用得十分娴熟,或者干脆叫套路。就如同手机的话费套餐一样,所有的套餐其实就是捆绑交易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霸王条款。

非常难以接受银行所谓的产品,这实际上就是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设置的不同的陷阱,美其名曰产品。银行的产品是什么,归结起来就是各种诱惑来套取客户的现金流,进而为银行带来丰盈的收益。这种把别人的钱拿来做自己的生意,银行可谓是轻车熟路,随手拈来,行云流水。

当然,服务是要取费的,这无可厚非但问题是,难道所有的服务都是客户自觉自愿吗?其实不然。对于我们一般的老百姓而言,对银行的规矩很是敬畏,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来看,银行的服务是居高临下的,客户并没有平等的感觉。

不仅如此,银行的专业术语很是艰涩,而他们就是利用这种天然的优势,将各种理财产品极力推荐给你,并且夸大好处隐瞒坏处,反正你也不懂。

换句话来说,其实老百姓只不过想把自己的钱放进银行,原因很简单,这里相对保险一些。至于利用自己的闲置的钱来换取利润,其实大多数源自银行的诱导,或者干脆说是来自银行的忽悠,于是各种理财产品应运而生,纷至沓来,叫人应接不暇。

在所有来自银行的话术里,预期收益最具备诱惑力,更是银行的猫腻所在。因为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有时候相差十万八千里,然而银行工作人员却故意混淆这二者的差别,从而成功把客户带进沟里。

更奇葩的是,预期年化收益率的设置,完全彰显银行的彪悍与霸道。比如规定超过年化收益最高点之外的归银行所得,而这个点位的设置银行并没有征求客户的意见。这也就算了,问题的关键是,如果这个产品亏损的话,则是要由客户来承担。这个条款就不仅仅是霸王的性质,反而叫人想象到客户已经亏了还在帮别人数钱的画面。

尽管现在网络发达,很多的原先在银行服务大厅里办理的业务,现在已经搬到线上,对此我们不仅不能放松警惕,反而要更加小心谨慎。

这是因为这原先是大厅工作人员干的话,现在交给智能系统来操作。应该明白的是,这些软件的设置还是银行的专业人才,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。从这一点来说,线上交易更是陷阱多多,步步有坑。

二、严格保护身份信息

在当今社会,身份信息非常重要也很敏感,因为它有可能会使我们的财富流失,甚至是血本不归。需要知道的是,银行的服务大厅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,江湖险恶无处不在,即便是来到银行也更难置身事外。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,就是利用银行这个特定的场所,导演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诈骗话剧。

可能有的客户出于对银行的信任,再加上自己对操作程序不甚了解,有的人甚至一股脑把自己的资料直接交给银行工作人员自行办理,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

尤其是对于银行柜员的一些问题,我们甚至可以拒绝提供,比如你的账号余额是多少?实际上柜员是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,其实这是在打听你的财富,看看需不需要下手敛财,我们应该引起警惕。

此外,我们的家庭情况,收入多少,甚至有人会问及你的银行动态,取款密码等敏感问题,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冷静应对,严守秘密。宁可暂时终止交易,选择远离。

前不久就有一个案例,说重庆有一客户到银行办理理财业务,在服务大厅一看工作人员问这问那,自己也不懂,于是便把自己所有的资料包括取款密码统统交给柜员来处理,而自己却很舒坦地坐在大厅里休息。后来相关的理财手续办好了,而他的大笔资金也不翼而飞。

这个经济案件法院受理后,结果却叫人大跌眼镜。这个工作人员虽说退赔了自己侵吞的财富,但是这家银行却没有被追究责任,原因居然是这仅仅是银行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,银行并无过错。

其实这个审判结果很难叫人接受,也不能令人信服。原因是这个工作人员是银行的体制内的,换句话说他就是因为有银行工作人员这个身份,才能轻易获得客户的身份信息,难道银行就没有责任?起码是管理不到位,属于职务犯罪,银行应该承担部分法律责任。

这件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,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,保护自己的身份信息尤为重要。对于银行柜员来说,谈不上信任不信任,保护自己才是万全之计。

小结:

秘密之所以称其为秘密,就是因为它属于我们的专属,是不宜被分享的。在现实生活中,因为身份信息不慎外泄,导致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现象并不是个案。之前就有朋友因为身份丢失,后来补办一个,原想着安然无事,忽然有一天接到法院的传票,被告知自己有一笔逾期单款,这才是真正的躺枪。

尽管后来经过法院审理,这位朋友确实没有贷款但问题是因为款项的名字就是这位,所以只能承担连带责任。当然更有人身份证丢失,牵扯到诈骗甚至是刑事案件之中,并不少见。因此上来说,严格保守自己的身份信息尤为重要,不能大意。现在大家知道了吗?

标签: 储户存款留意了 被银行员工问到这个问题 要想清楚了再回答

相关新闻

X 关闭

X 关闭

精彩推荐